□记者 陈星星 特约通讯员 张鹤涛
突然发生的心悸、心搏加强、心脏突然停跳的感觉、心前区不适、憋闷、胸痛、眩晕、气急、手足发凉和晕厥……这些都是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。随着年龄增长,心肌纤维的老化、变性、窦房结冲动功能低下等都会使心律失常的几率不断增多。心律失常虽是一种常见的现象,但却可能造成血液循环障碍,恶性心律失常甚至可能引发猝死,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。普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(一区)陈俊贤副主任医师提醒,尽管完全预防心律失常发生并不容易,但可以采取适当措施,减少发生率。 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刺激神经系统,兴奋交感神经,使心率增快,血管收缩,血压升高,加重心脏负担,增加心肌耗氧量,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常成为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。如:大量吸烟、过多饮酒、喝浓茶、咖啡,情绪激动、精神紧张、寒冷刺激、剧烈运动、过度疲劳、严重失眠,甚至体位改变、狼吞虎咽、穿化纤内衣等均可能诱发心律失常。老年人是心律失常的高发群体,防治老年人心脏病及其他疾病的发生,对于减少心律失常显得尤其重要。 陈俊贤建议,老年人生活要规律,避免诱发因素。做到按时作息,适量运动,饮食清淡,按时排便,不吸烟酗酒,不饮浓茶等。避免可能的诱因,比单纯用药更简便、安全、有效。同时,老年人应保持稳定的情绪,避免精神刺激。 在此基础上,老年人还应做好自我监测,合理用药。陈俊贤提醒,有些心律失常常有先兆症状,若能及时发现及时采取措施,可减少甚至避免再发心律失常。例如心房纤颤的病人往往有先兆征象或称前驱症状,如心悸感,摸脉有“缺脉”增多,此时及早休息并口服安定片可防患于未然。治疗心律失常还应强调用药个体化,患者必须按医生要求服药,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。某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有时可能导致心律失常,所以,应尽量少用药,做到合理配伍,用药后应定期复诊及观察用药效果和调整用药剂量。
(转载《揭阳日报》2015年2月2日第12版)
|